新聞中心
作者:豬價格網 來源: 福建光華百斯特集團 點擊數:544
一邊是價格探底后的猶豫與轉型,另一面是處變不驚順勢出手。豬價探底、行業洗牌,中小型養殖企業、散戶在迷途中該怎樣找尋出路?被淘汰出局真會是最后的結局嗎?
面對生豬及肉價的持續低迷,正籌資擴建養豬場的劉儲明突然猶豫了起來。“養豬成本在上漲,豬價在下跌,我處在二期5000頭建設項目的建與不建憂慮中”。
與其相反的是,云南省多處拿地的外來巨頭正大集團、溫氏集團、正邦集團和本土云南神農集團、昆明中企肉類聯合加工有限公司等大企業、大集團卻表現出持續加大投資力度和擴能的態勢。
神農集團董事長秘書、投資發展中心總經理李鵬認為,豬價和肉價的下跌波動,這是市場變化的正常反應。公司五年實現生豬養殖百萬頭的規劃與布局,不會受一時的價格波動所影響,曲靖、大理、保山等生豬養殖與深加工項目正快速推進。
“養殖規模擴大化、養殖成本控制化是發展趨勢,大部分中小型養殖企業、散戶因價格影響淘汰出局,這是市場發展規律使然。”李鵬說。
1、小散:尋求出路還是被洗牌出局?
今年入春以來的豬價,著實讓養豬人感到心寒。自3月份持續下跌以來,目前豬價一直處于底部震蕩階段,導致大部分養豬人和養殖企業虧損。
劉儲明告訴記者,他目前擁有3000頭的養殖規模,每月每頭生豬按年初與正大簽訂的收購協議,每頭凈虧150元至200元。
他的養殖虧本原因:一是收購方降價,二是養殖飼料成本等增加。
昆明正大飼料有限公司相關人士介紹,對于飼料成本如玉米、大豆等上漲,造成公司飼料收購價上漲,為此,隨行就市,公司適當降低了與公司簽訂協議的養殖戶能承受的價格,但多數仍按此前所簽協議價收購。
相對于像劉儲明這樣的養殖戶,其他未與大型集團或實力企業簽訂收養合作協議的,情況尤其不妙。
曲靖、大理、昭通等一些養殖規模在50頭至100頭的小型散戶電話中告訴記者,他們面對豬價下跌找大型企業收購,大型企業以價格持續下跌為由不斷壓價。
另一方面信息還顯示,他們自行送當地定點屠宰場屠宰后送農貿市場及部分餐飲飯館,開辦餐飲的店主同樣也以價格下跌為由壓價,而送到農貿市場,肉攤攤主同樣以此為由壓價。
昭通市隆陽區一位年出欄80頭生豬的養殖戶說,為盡快轉型和拋售80頭生豬,他以低于行情的價格全部把豬賣給了當地一家規模大的企業。
按他的描述,一天一個價往下跌,讓他吃不好飯、睡不好覺,若再不轉型,可能會讓自己“跌入深谷”。
基于此原因,他稱處理完剩余的一些小豬后,目前正改修豬圈,準備引進外地看好的山羊品種,購買當地老品種山羊進行雜交,從事山羊養殖。
而面對這樣的行情,大企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與做法。
2、規模企業:是危機也是機遇,要順勢而上
今年以來的生豬價格下跌波動,讓抗風險能力弱的小弱型養殖戶虧本經營、難以扛過“豬周期”,并被淘汰出局之際,則給具有抗風險能力、不斷改進生產工藝、帶動性強、輻射面積廣的養殖企業、公司創造了持續擴能壯大的條件。
“此種情況是市場發展規律使然,價格下行并觸底很正常,我們雖受影響,但影響不大。反過來,卻給我們創造了逆勢布局,順勢而上的機會。”李鵬表示,神農集團今年以來并未以價格波動觀望、改變云南本土飼料生產規模最大、養豬加工和屠宰規模最大龍頭企業的擴能規劃,而是按此前“百萬頭”生豬養殖規模加大力度布局與實施。
農業農村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,“目前全國78%的豬場處于虧損狀態,平均每頭豬虧損約200元,很多人認為豬價會下跌,但是沒想到下跌幅度如此之大,下跌速度如此之快,相比去年,下降了30%至40%。
即便如此,全國養豬大佬們如溫氏、正大等仍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在到處踩點,有條不絮地在云南、貴州等地州市投資建廠。
廣東溫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志芬所分析,生豬是商品,所以豬價波動是正常的,如果沒有波動,那就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了。
而且豬價波動對產業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,能淘汰一部分落后產能,給標準化、規模化的養殖企業帶來發展良機。
溫志芬的解讀也得到昆明正大、云南神農、云南雨潤等的贊同,這些企業的相關高管一致認為,養豬行業在產銷方面,通過市場對接“硬碰硬”后,實力差距顯而易見。
值得注意的是,結合近年來溫氏在曲靖沾益、馬龍等地500萬頭項目的布局和正大集團200萬頭項目的規劃,今年在大理彌渡50萬頭項目的動工興建,以及昆明中企肉聯在楚雄、成都進行項目落地考察等,表明云南新一輪生豬全產業鏈競爭再次浮出水面。
“小散弱被淘汰,而有實力的則借機蠶食市場,這就是市場規律。”昆明中企肉聯董事長申定國說。小散養殖戶規模小、抵抗風險能力弱。由有實力的企業出面,以“企業+基地+農戶+深加工”等標準化模式建設發展,在帶動農戶養殖,化解風險,增加收入的同時,還加快了現代化養豬產業的推進。
2018-06-05
(Top) 返回頁面頂端